> 文章列表 > ios7 ui(ios7教程)

ios7 ui(ios7教程)

ios7 ui(ios7教程)

大家好,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,ios7 ui,ios7教程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个人使用iPhon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G时代,从iPhone 3G —— 4 —— 5的顺序来看,也算是一个忠实的苹果用户。虽然我现在很贪吃其他用户的超大屏手机,

2、不过,对于苹果的经验和很多我用了很多年的软件,我在iPhone5上市初期进了一个冲刺版。那时候还存在短信问题。好在我给苹果官方发邮件后成功解决了,所以目前应该是一个未解锁的3网机。

3、11日iOS7发布后,我并没有感到太激动。之前盛传的扁平化设计成真了,但亮点一目了然。毕竟用了太多年的“准物化”iOS,让我突然简化,去掉了所有的光影效果

4、这就告诉我们,如何做好习惯了丰富质感的老用户。好在我之前一直在用Lumia920,对简单几何免疫。另外,最近试了一下同事刷的iOS7的4S,挺新鲜的。所以当我周末有空的时候,

5、就刷iOS7体验吧,刷的过程比较蠢,罐子里有教程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

6、先说两款分别搭载iOS7的iPhone5 5。两者巨大的风格差异让手机给人不同的印象,简洁的解锁界面让手机有被拉长的感觉。

7、

8、

9、IOS7图标3354原来的人事调整真的会带来风格上的巨大变化。

10、取代斯科特福斯特尔的乔纳森伊夫,真的打破了延续了六年的原创设计风格,就像去年的新闻一样。从一年一次的小修,到这次直接淘汰,重新训练,

11、从图标可以看出整个设计风格的变化。

12、

13、上面iOS7右侧的草图是官方图标的设计基础。所有的图标都参考刻度,注意边框上所有的线和点,这些都是图标设计的基础。当下载程序时,

14、在程序图案还没有念出来的时候,原来的白色透明图标也已经改成了这个草图的形式,感觉在暗示这个设计尺度的重要性。

15、

16、所有的光影和大部分的物化元素都被取消了,不能说新图标好看,但扁平化的非物化的东西往往更吸引人。图标之间的间距在视觉上缩小了,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图标尺寸放大了。

17、屏幕锁定界面

18、很难想象苹果也会采用Android和WP8上最常见的超简单锁屏界面。滑动和解锁图标的规则被取消,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拖放图标。日期和时间的字体也有了很大的变化,字重变细了。

19、我可以说它让屏幕更纤薄。

20、

21、整体变得更简单,但显示的逻辑更复杂。现在的情况是先出现雾(背景模糊),再出现信息提醒,不同时间序列的消息会以两种透明显示,最新的不透明,其他的半透明。

22、这种细节可能不容易一下子发现。此外,锁屏界面还可以直接调用通知中心和拉升控制中心。

23、

24、控制中心

25、控制中心是iOS7中最容易发现的变化,从屏幕底部边缘拉起呼气。有一个小细节比较用心。在拖动过程中,顶部的V符号是直的。其实iOS7中有很多小细节都有动态效果。

26、虽然体验更好,但iP5在运行时会感觉有些沉闷。目前在设置中只有一个选项是否出现在锁屏界面。因为是系统的测试版,很多字都不是中文,相信正式版会有所改进。

27、

28、通知中心

29、通知中心的变化也很可观,底纹从原来的材质贴图变成了半透明效果。此外,将日历/天气、程序通知和未接来电等备忘录分开也比以前更加清晰。但是把未接来电分开就有点多余了。

30、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太多消息吧。

31、

32、关键词:雾化,半透明,磨砂玻璃

33、和之前iOS最大的不同是,天野认为还是视觉过渡效果。无论是雾化、磨砂玻璃还是半透明,其实都是让界面看起来更轻的一种方式。在控制、通知中心、音量和屏幕锁定界面中,

34、主界面底栏的背景全部是磨砂玻璃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Windows上的AERO。但是不同条件下磨砂玻璃效果是不一样的。这里以锁屏状态下的音乐播放界面为例,上拉控制中心呈现略亮的毛玻璃效果。

35、通知中心会稍微暗一点。

36、

37、个人比较喜欢这种毛玻璃的效果。也许有人会说它长得像Android,但是你真的很难仅仅看截图就能体会到它给人的体验。因为操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比如把控制中心拉起来往外拉,拉起来的盖子部分会比较亮。

38、未覆盖的部分会逐渐变暗,完全拔出后控制中心的亮度会降低一点。像这种细节,在日常使用中很容易忽略,但是会让人有很好的体验,这是天野后来使用iOS7最大的体验。

39、动态效果:简单华丽的——但是拖慢了系统。

40、其实天野并不喜欢iOS7所谓扁平化设计的简约外观,但是各种操作过程中的动态过程让我又爱又恨。爱是简洁的界面和华丽的动态效果营造出舒适的体验过程,但或许这些效果有时有些过头了。

41、而且需要占用太多资源,从而产生延迟感。

42、比如解锁时,iOS会有一个返回桌面的效果(左起第一张图)。本来在iOS6中,只有一个快速聚集所有图标的过程,但是在iOS7中,变成了以不同速度聚集不同图标的过程。因为速度不同,

43、所以有一种科幻的感觉,但是稍微慢一点的速度就会让人不得不关注这个,所以有一种滞后的感觉。但这种效果并不是最明显的。最后两个截图是为了说明7退出程序时的主要区别。在6楼,所有的出口程序都是一样的。

44、在7上,这种效果会表现为一个向退出图标聚集的过程,就像图2中的微博和图3中的股市软件,细节很多,过程华丽,但却产生了等待感。

45、

46、另外,信息,微信界面中的滑动效果,发短信时文本框演变成信息的过程,估计目前没有其他操作系统能做到这些效果。但是在iP5上,这个动画就变得很慢,虽然有足够的帧数没有不自然的感觉。

47、但是还是会有一定的等待感。这让我想起了之前iP4升级到iOS5。估计这只是功能问题。如果放在下一代iPhone上,这个效果会相当完美,但这是让我们iP5用户默默画圈吗?

48、多任务界面

49、像Web OS一样使用多任务是我多年来的希望。结果Android早在4.0就实现了,HTC ONE甚至做了一个很像的。现在iOS7也有类似的管理方式,底部有一个程序图标。

50、唯一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屏幕上显示的程序太少了(苹果会说你可以只选择下面的小图标)。最多支持三个程序多指退出。虽然没有惊喜,但是也弥补了原来的不足。

51、

52、文件夹:华丽多于实用

53、文件夹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界面。打开后甚至可以添加页面,添加到8页就可以了。于是,文件夹从简单的扩展变成了有序的管理。使用的感觉是iOS7中最难适应的部分,退出的动态效果太慢。

54、唯一的惊喜是文件夹可以放在DOCK上,但是打开文件夹时没有过渡动画,所以推测可能是只有Beta版才有的漏洞。

55、

56、内置程序对比——风格剧变

57、除了以上的不同,内置程序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,而这不仅仅是界面外观的“扁平化”,还涉及到运算逻辑。通话界面可以说是变化最大的地方,除了底部图标的形状,其他地方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。值得一提的是,

58、其实钥匙的号码是镂空的,可以露出下面的壁纸。另外按键的时候还直接露出壁纸,相当独特。事实上,顶部的信号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。我个人喜欢很窄的信号条,iOS7确实让它变窄了。

59、电池的图标明显变得更精致了。

60、

61、设置菜单的全白界面为人诟病,但个人认为可以接受。而且我也比较喜欢更细的字体,更亮的蓝色图标也挺好看的。其实内部布局变化很大。无线连接之类的都是顶层独立,然后就是各种中心。

62、通用的地位下降了不少,但这和安卓差不多。

63、

64、其实更大的变化是iOS7不再只支持左上角的翻转按钮,而是可以直接从左屏边缘滑动屏幕,实现程序的后退。我个人觉得这个思路和WP8有些类似,而且很有长远意义。简单来说,

65、如果所有程序都能实现这种操作,那么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屏幕更大的iPhone。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各大系统的趋同和演进趋势。另外我想说的是那个绿色小开关,虽然看起来很简单,

66、然而动画效果却空前复杂。你可以在网上找视频,然后说说这个设计是不是假的。

67、

68、信息界面也是简洁的不行,可惜现在使用机会不大了。

69、

70、短信交流界面值得一说,虽然是平面化的图案,但实际上也是简单的外形华丽的动画效果。拖曳短信记录可以看到不同信息间会有随机的波动,而发送短信时也是会出现一个文本框向上跳转变为短信的过程,真的非常绚丽。

71、不过原来的右键删除功能消失了,变成了最老式的点击删除法,觉得只是Beta版的软件导致的吧。

72、

73、Safari的变化也挺大,不过只说细节吧,首先讨厌的底部边栏已经默认可以消失了,而且地址栏变得更小,简而言之就是更实用了,对它相当满意。

74、

75、这里做了三张图来演示一下safari的动态效果,慢慢向下滑动页面,地址栏会逐渐减小和信号栏融合,底部工具栏也会同时缩进,细节的体现让人惊喜。

76、

77、标签页采用了立体效果,向左滑动删除,没有惊喜但是比较好用,其实就是Chrome的立体版罢了。

78、

79、指南针

80、

81、音乐界面

82、

83、CoverFlow变成了三行多专辑封面的形式

84、

85、相簿

86、

87、

88、更多菜单功能更丰富也更美观,AirDrop功能相当显眼,看了演示视频觉得很不错,身边用iOS7的用户多了的话应该是相当好玩的。

89、

90、时钟界面

91、

92、备忘录

93、

94、计算器

95、

96、日历

97、

98、App Store

99、

100、天气——它终于支持动态效果了,而且细节很多。

101、

102、一句话总结吧,iOS7你值得试试,但肯定会有Lag,扁平化的仅仅是外观,复杂化的却是过渡效果,估计下一代iPhone的硬件才能Hold得住了。
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